18、当整个世界开始情绪浮躁,当每个夜晚都停不住浑浊
无论如何,有这样一个角落,能让人停歇,是值得自清者抵达的
/>犍为文庙 李跃平 金犍为,银富顺,而我关于犍为的记忆是那独具匠心的文庙
文庙因祭祀大圣人孔子而建,是施行人文教化的场所
作为一个读书人,到了犍为,文庙是不能不去的
不读懂文庙,不足以真正理解犍为,只有到了那里,才能真正翻开犍为文风昌盛的历史画卷
在乐山沿岷江而下,不足两个钟头,便能到达这座温婉而秀美的小城,顿时就有一种书卷的清香在你周围缭绕,甚至有着某种特别的意味,让你也觉得自己神圣起来
我们知道,孔子并没有来过蜀地,更没有来过犍为,而犍为却修建了文庙,请来了孔子
文庙便成了犍为特定的历史元素,它揭示了我们的,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秘,我不得而知
面对这历史的陈迹,一一抚摸,我们可以看到犍为对老师,对知识的尊重,永远唾弃平庸,追求崇高
其实,犍为文庙始建于北宋真宗祥符年间,三次搬迁,三次重建,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上千年的风雨
孔子是一座儒家文化高峰,正是这样一种人格魅力,让犍为三迁三建,犍为文庙,作为智者的宣言,作为物化的儒学思想,永远定格在犍为的历史中,充满了厚重与沧桑
这是一个难得的雨天,我独在文庙前徘徊,独自感受着古老文庙的儒学气息
站在高大的万仞宫墙外,上百年的奎阁和节孝坊呈现在眼前
一切都是那样的静,惟有一种声音在我的头上盘旋,“文武官员在此下马
” 我们该如何重新解读犍为,如何用眼睛去触摸,用耳朵去聆听,用心灵去感悟,一篇短文是很难说得清楚的
文庙,是圣地,是读书之地,是打搅不得的
古人云:天地君亲师,是供奉在神嵌上的,后人只能跪拜
今天取消了跪拜的礼节,但也不能猖狂
读书人是最忌讳猖狂的,它需要谦虚、谨慎、诫骄、诫噪
《论语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:孔子的弟子在朝庭辅佐鲁君
有一次,鲁国大夫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讲:“子贡比孔子强些
”在场的子贡就打了一个比喻说:“人的学问好比宫墙,我这道墙不过肩头,人们一眼便可看见墙内的一切;我的老师那道墙有数仞高,如果找不到它的门,就无法看清墙内雄伟的宗庙和多姿多彩的房舍
“孙武叔听后,顿觉自己的肤浅而无地自容
由此,我对仞产生了兴趣
翻阅字典,我们知道古代把七尺或八尺叫做一仞
后人觉得“夫子之墙数仞”不足以表达对孔子的尊敬,只是明代胡缵宗题写了“万仞宫墙”
同样是楼板,命运却不同,楼板上的人,命运就更不同了
中文系几个头面人物在一起谈论前途的时候,副班长李淦每每与我谈不拢,分歧在于:他言从政,我言从文
我与七彩燕从未见过面
第一次与他产生关联的时候,并没有对他的散文引起重视,那是因为有朋友专贴质疑七彩燕,我回贴表示了反对
这样的事,天天有,也不是什么稀奇
在那以前,我基本上没怎么看七彩燕的文章
由于那次争论,我才开始阅读他的文章
后来要了这本他的专集,本来是要把我的拙作给他寄去一册,但想等到出中文版时再送他吧,所以就没有寄了
昨天他忽然说起他的梦想,去西部教书
他希望两三年内可以实现
他要先建一个大的图书馆,再去教书
他是民工建的德国留学生,最想去西部教书